兩篇偶見所答,均系引用原文而答,并不存在“斷章取義”。先生從未引用本人原文,而發(fā)議論,使人不明究里。這是不可取的。至于大作先在《賽鴿天地》發(fā)表,在下不知。因這個刊物,本人從無興趣訂閱(從未訂一份可查)?锟侵恼,不能代表刊物觀點。而系文責自負。說句不恭的話,如陶永康先生審閱發(fā)而的大作而發(fā)。在下以為,還實不敢恭維(偶見作答,已表明作者的回應)在下兩篇偶見所答,均先將齊先生論點列出,逐一作答。不象先生不引本人論點、觀點(不引用“原文”),而空發(fā)議論。比如,“洋垃圾”也不著邊際(是劉道斌針對問題而引)。本人只對“反駁者之觀點”“引用作答”。而不在枝末細節(jié)上糾纏。齊先生應對在下作所引的文字(觀點、說法)是否屬實,而其作答是否成立。您應對在下對所引您的言論的反駁正面一一回應才對。比如先生否定超遠程不承認就不是客觀的。先生稱:超遠程賽“近乎殘忍”、“缺乏人道”說,是肯定超遠程賽嗎?正視自己言論吧。如你肯定超遠程,首先就會駁《賽鴿天地》所改的標題嗎?先生此文,未對偶見作答引用原文反駁,實無再討論的必要。另外,因先生不屬“鄉(xiāng)野村夫”,說先生“口是心非”,并無不妥。因您確實不是“鄉(xiāng)野村夫”、“下里巴人”!至于“拙作”“拙文”,這在大文豪如茅盾、魯迅先生不都是這樣自謙常用嗎?隨舉一例。魯迅先生致鹿地先生函頭一句就是“關于拙作的編選”(魯迅書信集下卷第1249頁第五行)。按齊先生高見,魯迅就成了“口是心非”。這不是天下奇談嗎? 好了。就此打住。甘忠榮 2007。2。17。偶見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