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本土化”適應性賽鴿值得注意
發(fā)表時間:2005-10-06 22:07:14
瀏覽數:4296
轉到我空間 分享到隨寫
培養(yǎng)“本土化”適應性賽鴿值得注意
隨著賽制的革新,崇尚中短距離快速的比賽競爭日益激烈,“國血”原有的遠程耐力型賽鴿顯得經不起目前火爆風潮的沖擊,于是紛紛轉而競相引進國外的名種名血。當然這是無可非議的,但經常是事與愿違,子代的作為并不那么理想。浮燥情緒的驅使,有的同志一再不斷的引進新種,總希望自己能有幸引到一羽“真正”的秘密武器,指望來日賽場一鳴驚人,力挫群雄。但現實不是那么簡單,造就一個穩(wěn)定的冠軍鴿族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諸多因素之中一個較重要的因素就是“本土化”適應性。即是說要經過自己長期調配篩選而培育出來的。
“物競天擇”,世間萬物無不打上天成地就的烙印。適者生存,鑄造了信鴿對一定環(huán)境,一定天候的依賴性和適應性,信鴿導航的兩種生理機制(短距離的電磁波信號導航和長距離的內分泌本能導航)也就是源于對地域的適應性繁衍進化而來。紛繁的世界賽鴿舞臺給了我門不少的關于適應性方面的啟示:
南非開普頓太陽城的大獎賽,是獎金最高的百萬美元世界擂臺賽,國際名鴿薈萃,高手云集,但始料不及的在比賽中總勝一籌的竟然是南非本土鴿;96年首屆冠軍是一只南非約·菲瑞拉作出的鴿子,97年的冠軍也是一只南非的鴿子,97年這次比賽前5名中南非占2名,前10名中南非占5名,前18名中南非占11名約占60%?磥砟戏潜镜氐膬(yōu)勢絕非偶然。但我們不禁要問:南非的選手鴿真的這么強悍超群嗎?參賽的歐洲、美洲、亞州世界強豪竟這般地疏于應付,選送不慎嗎?其實南非近年的賽鴿隊伍也主要源引于歐洲名鴿并加以選育馴化而成;兩屆冠軍的血源均源自比利時的詹森系和胡本家族。南非的優(yōu)勢其實就是“以逸待勞”,以本土化適應性之“逸”待遠涉重洋易地不適之‘勞’,比賽的結果勞方自然就略遜一籌。(注:這里說的易地不適是指依賴于環(huán)境而形成的導航性基因遺傳的不適,是一代鴿的不適,不是個體的不適,“勞”指的是困難,指的是相對劣勢)。
我們再來看看2000年10月12日、10月15日世界錦標賽和世界排名大獎賽在北京舉行的情況;國內有21個省市參賽,國外有歐洲各國。美國、泰國及臺灣省等參賽,放飛地河南安陽到北京,賽距500公里。世界錦標賽結果:冠軍中國遼寧陶衛(wèi)星、世界排名大獎賽:冠軍中國廣東郭朝堅;亞軍中國重慶申澤奇;季軍美國威克多;殿軍中國廣東陳偉強。前10名中國占7名,占70%。
在錦標賽中世界鴿聯主席卡洛斯的鴿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沒有歸巢;在排名賽中卡洛斯的鴿子進人第7名。在這里“以逸待勞”,以本土化待不適性的因素又起了相當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我們自己則往往自暴自棄,這次拍賣會上冠軍鴿的價格是2萬4干元,而卡洛斯的第7名競拍4萬元見漲,中國的冠軍在中國應當引以為榮,還是應當自愧弗如?
賽鴿的適應性本土化問題在臺灣的賽鴿中更顯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大的一個臺灣島,人口 2200萬,每年僅從比利時進口種鴿就在一萬羽之多,(還不包括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五年就是5萬羽,這五萬羽在5年內的子子孫孫出生的恐怕不下50萬,這50萬羽的去向如何?臺灣現行五關賽,加上資格賽就是六關賽,嚴格苛刻的闖關和淘汰,每季比賽結束時最后歸返的鴿數僅在5%以下,海上竟翔在3%以下,而且都是幼鴿賽,新引進的純粹的歐洲外來鴿系實在難于適應如此嚴酷的考驗,幸存者寥寥無幾。適者生存,正是那些看不起眼的本土化適應性較強的改良鴿有幸成為存之王者。在這些本土化的精英之中,引人注目的是鄭東龍先生和他的“東龍鴿族”稱得上是地道的本土化的名系。東龍鴿系始于二戰(zhàn)時臺灣“岡山空軍系”,經多年嚴格的選育陶冶,在臺灣岡山地區(qū)考驗的基礎種系——東龍系。80年代后曾引進歐洲名系,目的是通過適度異血的雜交增加本系的活力,提高速度,這樣東龍系猶如虎之添羽,更顯成熟和穩(wěn)健,在歷年歷屆不同天候的賽事中,每戰(zhàn)皆捷,獨領風騷。老種鴿“東龍895”, 88年岡山萬羽大賽五關綜合冠軍;“東龍188”, 93年高雄群官支會夏綜合冠軍,領獎金七位數,從80—99年間獲萬羽大賽冠軍數十羽,殘存進獎鴿不計其數。東龍鴿系的培育特點:
(l)配種基本上以本系的群體交*近親配,較少引進外血,保持本土適應性,耐力超強,氣候表現不俗,惡氣候成績突出。(2)耐力速度兼?zhèn)洌@是一般鴿系難能兩全的,實是一個珍貴的品系。(3)獨特的育種觀念,鄭先生的名言:下代若比上代更優(yōu)秀,留上代何用?而另一些養(yǎng)鴿家的觀念是:下代若總比上代更優(yōu)秀,則上代可能是黃金配對。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作出子代的目的是選拔提升還是檢測試配,前者是留下代迅速前進,后者是留上代提煉特質?傊畯倪@三大特點體會到東龍系在適應性本土化的道路上已經遠遠走在前頭。
那么具體的要怎樣才能夠對引進的新品種實現適應性本土化呢?筆者根據多年的觀察和思考,列舉一些范例,供鴿友參考。
培養(yǎng)一個自己順手的品系(或群體)就好像果樹的嫁接一樣,首先要養(yǎng)成一個好的、適應本土的、生活力強的砧木系,然后引接一株優(yōu)秀品質的嫁接苗,馴化工作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對于已經有了馴化品種的地或個人,事情要簡單一些,例如江蘇、上海的超遠程國血,重慶的竹爾根,貴陽文亦清的“老巢西翁”等,以這些品系作基礎,然后引進外籍快速名系加以改良提升,作出成績猶如順水推舟,進展喜人。對于那些起步較晚或是高山惡候地區(qū)還未形成自己本地區(qū)的馴化品系,事情要復雜一些;首先是要引進一個適合自己目標的優(yōu)種,進行一定時期的馴化選育,經過二、三代的選擇留用,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基礎隊伍。在選留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新引進種鴿的二、三代的淘汰率會比較高;二是選留標準不宜過高過苛,子孫代能在 200-300公里基本穩(wěn)定,速度還可以就行了,回為適應性的提升是一個篩選過程,是一個基因變異和重組的過程,就好像壓下葫蘆浮起瓢一樣,要求浮起“適應性”,而速度、穩(wěn)定必定會被壓下抑制或淘汰,這沒關系,經過幾代逐級擇優(yōu)選留,各項指標會有所提高,逐漸成型固定,然后再引進一個自己認為理想的新種(最好是源自同一血系),理想的指標(如速度,耐惡候)就可以迅速地彌補和提升。
現舉幾個在這方面很成功的例子:美國鴿界近代名將甘納斯(Mike·Gunus)早期引進體型較小的祖元詹森系作基礎,每年都到克拉克處購買一批詹森鴿。美國距歐洲半個北半球,中間隔太平洋,地區(qū)差異很大,引種后的馴化工作勢在必行。經過6年的選育取得了很大成功,贏得了大小冠軍上百次,建成了自己的稱為美國詹森的基礎種鴿隊伍。為了最大限度提升其幼鴿速度賽的特質,在最近幾年持續(xù)不斷不惜重金從歐洲引進頂尖一流銘鴿,其中主要是最新最好的歐洲賽績鴿詹森一桑杰士。詹森一霍夫肯進行“嫁接”,三年內取得極大成功,在99年各項賽距的大賽中,甘納斯本人或由其種鴿作出而獲冠軍達20多個,上位成績不計其數,一改美國鴿壇起伏徘徊的局面,成為當之無愧左右美國鴿壇的霸主。
我國近年香港賽鴿的崛起為我們樹立了又一個很好的引種馴化的榜樣。
香港賽鴿起步較晚,本地基本上沒有什么本土化的信鴿品種,一開始就是從國外引進。60年代主老一輩養(yǎng)鴿家許遵平、林世濤等人從比利時,臺灣引進一批種鴿,作為基礎種鴿,其中主要有狄爾巴系等。引進初期較不適應,很難發(fā)揮,能放200公里已經是件了不起的事了。現在看來,馴化過程中出現這種情況是很自然的,因為壓下了葫蘆才浮起了瓢,提高了某些指標,犧牲了其他指標,香港鴿友并不浮躁,也不氣餒,80年代后由謝國民、謝炳等賽鴿家親到比利時直接從老狄爾巴鴿合引進一批賽績鴿,同時也引進其他名家的賽績鴿如詹森"90" 系,英國阿亨等,用這些新秀再配原來的老種,此后情況大有改觀,如狄爾巴系的后代就一直在中遠程上稱雄。詹森、90號,阿亨等系均成績斐然,形成了香港地區(qū)的主體鴿系。廣東賽鴿家陳偉強說過一句話:香港、廣州、汕頭等地,能有所發(fā)揮的進口鴿,都是用進口有一定時間的品系(經過本土馴化)配上新進口的相關血緣的品系(融合性好,提升作用大)闖出一條路來的。這可以說是我們香港、廣東鴿界的共識,F在香港、廣東鴿被引到全國各地的種鴿,反映都覺較為順手。廣州羅家軍賽鴿出手賽鴿不多,但出成績的慨率很大,2001年在泰國舉行的世界排名賽的冠軍,也有羅家軍的血統(tǒng)。還有梁錦洪先生的港鴿,送到國內各公棚參賽,成績斐然。而港鴿也敢與國際高手同臺競技,顯示了令人矚目的實力;在2000年世界錦標賽中港鴿取得22名(胡達明),25名(許遵平)的好成績;在世界排名大獎賽中港系鴿取得第4名(廣東陳偉強),13名(何華),14名(施建杰);此外還取得 20名,22名,23名,25名,30名等?梢哉f,港人治鴿,獨創(chuàng)一格;港鴿參賽,別樹一幟。
國內也還有許多馴化品種取得很多很好的成績,在此不能—一贅敘,他們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巨大的代價。他們的思路和作為,值得我們重視、學習和借鑒。
免責聲明:本網凡是由用戶發(fā)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資料,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信息發(fā)布人自行承擔,并負法律責任。賽鴿資訊網不提供任何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