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信鴿組織:500年前佛山飛鴿會(圖)
來源:廣州日報
發(fā)表時間:2016-03-27 7:16:54
瀏覽數:1221
轉到我空間 分享到隨寫
世界最早信鴿組織:500年前的佛山飛鴿會
人類與鳥類寵物的淵源久遠
動物和人的歷史之三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卜松竹
與阿貓阿狗相比,寵物鳥現在城市里似乎見得要少一些。不過早上廣州各大公園常能見到拎著鳥籠去遛鳥的老人,仍堪稱城中一景。鷯哥、八哥、鸚鵡能說話,畫眉之類外形優(yōu)美,信鴿能遠程通信,還是競技好手。寵物鳥的類型,真是多種多樣。在古代,或許因為地廣人稀,野生動物數量更多,有錢人家養(yǎng)的鳥也更加花里胡哨,比如仙鶴、孔雀,等等,在大眾品類之外又增加了許多精彩,F在很多鳥被列入保護動物,養(yǎng)鳥相對不易了。鳥在籠中,身體不自由,從人道主義角度來說有些人不接受。但對愛好者來說,鳥和人之間,或許還是有份無法替代的真情實感在吧。
唐太宗曾用信鴿傳書,明《鴿經》介紹30種觀賞鴿
中國的鴿子訓化很早。著名文化學者和鑒藏家王世襄認為,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一件精美的玉雕鴿是中國觀賞鴿至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的明證:“它是現知中國觀賞鴿的最早形象,野鴿被訓養(yǎng)應當還遠在此之前!兵澪幕瘜<彝跤篮裾J為,據《越絕書》: “蜀有蒼鴿,狀如春花。”說明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地普遍養(yǎng)鴿,并有不同品種。秦漢時,宮廷乃至民間都熱衷養(yǎng)鴿,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相馬經》有“欲如鴿目,鴿目固具五彩”之句,是說馬眼睛如多彩的鴿目,證明那時已有眼色不同的家鴿了。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鴿”字,并解釋為“與鳩同類”。晉宋(此處指南朝宋)間,鴿子對人們來說已經非常熟悉,被人當作玩物馴養(yǎng)。到了唐代,鴿子逐漸成為人們真正的“寵物”,訓鴿成為日常休閑之一,人們還給鴿子起名字,唐明皇曾養(yǎng)過名曰飛奴和半天嬌的兩只鴿子。
王永厚指出:明清兩代,養(yǎng)鴿業(yè)更加興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了鴿子名稱的由來、用途等,并說:“處處人家畜之!敝档锰峒暗,當時還出現了我國僅存的一部養(yǎng)鴿專著《鴿經》,著者為明末清初的張萬鐘。《鴿經》約6500字,記述了鴿的性情、習性、生態(tài)、羽色、種類分布以及產卵、孵化、食宿、療病等,在“花色”中介紹30種觀賞鴿,指出:“大凡色者貴純,花者貴辨,羽毛既美,嘴眼合宜,便為佳品!碧岢隽讼帏澋臉藴。
中國是信鴿大國,有著信鴿競技的深厚群眾基礎。信鴿競技是近代的事,早期信鴿的功用,顧名思義主要用來傳遞信息。據說遠在5000多年前,埃及第五王朝就用來傳遞書信,作為陸地與海上聯(lián)絡工具。
有學者曾經提出中國信鴿通訊的最早發(fā)明者是唐代名相、廣東人張九齡,時間是公元702年左右。記者查考發(fā)現,此說恐怕不確。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就曾養(yǎng)一白鴿,“恒令送書”,從京城長安到東都洛陽,“日往返數回”。這已經比張九齡的時代要早半個多世紀了。而且如果西漢時,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各國,利用信鴿與國內保持聯(lián)系的說法屬實,那這個時間還要向上推八九百年。
唐之后信鴿用于戰(zhàn)爭的記載越來越多。西夏和宋的戰(zhàn)爭中,元昊利用盤旋在宋軍上方的信鴿群傳遞戰(zhàn)場的即時情報,指揮作戰(zhàn),大敗宋軍,是信鴿用中國古代軍事的經典戰(zhàn)例。南宋高宗趙構,茍安江南,終日迷戀養(yǎng)鴿玩鴿,后人有打油詩諷之:“萬鴿飛翔繞帝都,朝暮收放費工夫;何如養(yǎng)取云邊雁,沙漠能傳二圣書!
中國最早的信鴿組織也是出現在廣東:16世紀,佛山鎮(zhèn)的飛鴿會就成立。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信鴿組織。
從周代起,南方就向中原進貢孔雀
小朋友們到動物園最愛看的鳥類恐怕是孔雀,因為總是盼著它開屏。開屏的孔雀確實漂亮,莊嚴大氣,其他鳥難以比擬。現在孔雀是國家保護動物,家養(yǎng)是沒戲了。但在古代,達官貴人家中飼養(yǎng)孔雀,曾是潮流。
孔雀出自南方,在我國分布的主要是綠孔雀,歷史上以云南、兩廣為多,不過現在只存在于云南南部。《南越志》稱“義寧縣(今開平)杜山多孔雀”,唐《嶺表錄異》記載“孔雀翠尾,自累其身”,可見當時廣州地區(qū)有孔雀。此外南海、新會、粵西山地等也有孔雀棲息。但到宋代經大量捕殺后,在珠江三角洲已近滅絕。時人記載:“(孔雀)中州人得一, 則儲之金屬,南方人乃臘而食之, 物之賤于所產者如此。”但廣西、粵西等地直到清代還有孔雀的記載。
“南方人”拿來當臘肉吃的綠孔雀在中原地區(qū)被當成寶?兹傅幕岷茉缇褪巧矸、地位的象征,并有吉祥太平的寓意。從周代起就有南方地區(qū)向中原王朝進貢孔雀的記載,之后歷代不絕。和孔雀比較有緣的著名皇帝是宋徽宗。這位中國藝術史上少見的天才人物,對孔雀關愛有加。鄧椿《畫繼》記載:“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結實,喜動天顏(宋徽宗)。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畫院眾史令圖之,各極其思,華彩燦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舉右腳。上曰:‘未也’。眾史愕然莫測。后然數日再呼問之,不知所對,則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舉左!娛否敺。”
在此之前的太宗朝宰相李昉家也曾飼養(yǎng)孔雀,并稱其為南客。隨著宋代南方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南北、中外交流也曰益頻繁,孔雀也逐步進入普通人家,而且會用專門的孔雀籠來飼養(yǎng)孔雀,梅亮臣詩曰:“南籠養(yǎng)白鷴,北籠養(yǎng)孔雀!卑捯彩悄哮B,今天是廣東鼎湖山一帶的標志性物種之一。崖山之戰(zhàn)后,陸秀夫背南宋末帝趙昺投海殉國,船上一只長期飼養(yǎng)的白鷴悲鳴不已,一同投海而死,后一直被稱頌為忠誠的象征。
學者王風揚指出,宋人也早已掌握孔雀的馴化和人工孵化技術,將孔雀蛋“使雞抱伏即成”,住所方面,“須以一間房前開窗傭,面向明方,東西照映,向里橫一木架令棲息。……飼之以米榖豆麥,勿令闕水,與養(yǎng)雞無異。每至秋夏,令仆夫于田野中拾螽斯、蟋蟀、活蟲噴飼之!闭f明對孔雀的習性已非常熟悉了。
西漢武帝時,已訓練八哥說話
八哥、鸚鵡這類能學舌的鳥類,特別受孩子們的喜歡。在芳村花鳥魚蟲市場,養(yǎng)八哥、鸚鵡的籠子前小朋友往往最多,堅持不懈地試圖逗它們開口。中國訓練八哥說話,按學者王風揚的說法,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漢武帝時期。當時的淮南王劉安就記載了能讓八哥說話的方法——剪舌頭。這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由于剪舌頭據說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剪壞了八哥就學不會說話了——甚至催生了一批專門人士。但在生物學家看來,此舉并無特別的科學依據。實驗表明,沒有剪舌頭的野生八哥在人們的訓練下也能學會說話。
八哥和鸚鵡都是南鳥,但王風揚指出,歷史上鸚鵡有“隴客”之別稱,似乎被認為是原產甘肅一帶的鳥類。這大概與許多從海外輸入的鸚鵡是經絲綢之路而來有關。相對來說,鸚鵡被飼養(yǎng)的數量更多些,而且時間也很早。《山海經》中就有鸚鵡能為人言的記載。漢末的文學家曹植,唐代的文豪杜甫、李白都寫了很多以鸚鵡為題材的詩歌、文章。會玩兒得不得了的宋高宗曾在宮中養(yǎng)了上百只鸚鵡。其中一只紅鸚鵡特別會喊“萬歲”,趙構深為喜愛。紅鸚鵡死了之后,他親自撰寫了祭文。宋徽宗趙佶畫有一幅《五色鸚鵡圖》,并親自題文說:“五色鸚鵡來自嶺表……縱目觀之,宛勝圖畫”,還特別寫了一首詩。他對鸚鵡分布的地理認知是比較準確的。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九云:“此禽南州群飛如野鳥,舉網掩群,臠以為酢。”說明宋代南方野生鸚鵡數量還是相當多的,以至于被捉來食用。
由于鸚鵡能說會道卻又總被飼養(yǎng)在籠中不得自由,所以它在古典文學中常被當做閨中幽怨的象征。
隋代已有馴鶴著作 李時珍曾著《養(yǎng)鶴經》
“懿公好鶴”是中國著名的古代典故,常被當做玩物喪志的反面典型。這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人工飼養(yǎng)鶴的記載。雖然在中國古籍中的這個登場亮相姿態(tài)不太光彩,但國人對鶴仍是偏愛有加。由于鶴被認為有千歲的壽命,所以向來是長壽的象征,頻頻出現在各種古代藝術作品中。今天遍布廣東各地的祠堂中,松鶴延年之類的祥瑞圖樣,幾乎隨處可見。王風揚指出,隋代的《浮丘公相鶴經》是中國最早的關于馴鶴的著作。宋代王安石還專門重修了這部書。南北朝時期鮑照的《舞鶴賦》也被宋代人陳景元編輯出一部《相鶴經》。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在編輯《本草綱目》之余,也寫了一部《淮南八公養(yǎng)鶴經》?梢姰敃r養(yǎng)鶴的人不少,對于相關知識的需求很強烈,這類書市場很好,常銷常新。
唐宋人愛鶴和當時佛道盛行的文化有不小關系,是中國隱遁文化中一個特別突出的符號。蘇軾在登徐州云龍山時,看到山中隱士養(yǎng)的兩只鶴,有感而為《放鶴亭記》,成為千古名篇。“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的意向,悵惘而悠遠。
但是鶴的野性很重,有遷飛的特性,而且人工孵化很困難,所以馴化并沒有完全成功。今天在動物園中見到的老老實實的鶴,都是被剪去了飛羽的。
中國歷史上畫鷹最著名的畫家,是明代出身廣東的林良。這位身居錦衣衛(wèi)高官的畫家,筆下的鷹鷲有一番空曠莊嚴的氣象。這也許是他在長期的肅殺的工作氣氛中,另一種心境的投射吧。
宋徽宗的《五色鸚鵡圖》
今天的五彩鸚鵡在東南亞分布很廣
宋代畫家李安忠的《竹鳩圖》
木雕上的仙鶴圖樣(資料圖片)
宋徽宗畫筆下的仙鶴
免責聲明:本網凡是由用戶發(fā)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資料,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信息發(fā)布人自行承擔,并負法律責任。賽鴿資訊網不提供任何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