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是大自然不變的法則
——從超遠程競翔說開去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解釋生于西北大漠、丘陵地帶的普通榆樹樹種是一叢叢灌木,而生在中原腹地卻有著偉岸身軀的現(xiàn)象叫做物競天擇。
2007年6月13日6時40多,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距離東海之濱的上海西北空距2700多公里的城市有個叫新疆哈密的地方,被壓抑了四天五夜的4400多名勇士沖天而起,向著溫暖的家的方向,奔往有著愛侶和主人的鴿巢……(詳情請見《挑戰(zhàn)中國超遠程賽專題》)
按照養(yǎng)鴿人的思維,習慣把信鴿分成短程快速、中程快速、遠程和超遠程歸巢等三四個類型。有文獻記載,優(yōu)秀信鴿日間續(xù)航能力最多10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按照80公里/小時計算,信鴿的航程第一天飛行800公里左右。
第二天,經(jīng)過前一天的頑強飛行和全力沖刺,它們需要找到水源,補充水分后,才能繼續(xù)飛行700公里左右;第三天,幸存下來有能力和自由的它們必須找到水源和食物,果腹并休息(如人類履行的打尖)然后才能再向著家鄉(xiāng)飛行。
什么叫做“幸存下來有能力和自由”呢?需要做一說明。
信鴿的飛行,在第一、二天中由于體能比較充沛,飛翔的能力和大腦的智慧都處在較高水平,又是或幾、或十、或百的集團,一直處于沖刺狀態(tài),勢力強勁,速度較快,受天敵傷害的可能比較小。第一天傍晚,它們的集團開始解體,各自尋找水、食物和棲息地。賽鴿第一晚上基本處于警覺狀態(tài),難以進入深度睡眠,休息不好。第二天很快會早早趕路,飛行。
第三天,由于體能嚴重透支,首先影響到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信鴿大腦的綜合判斷能力。能否歸巢,完全從飛翔(比較的動態(tài))轉(zhuǎn)換成機智(比較的靜態(tài)),也就是說從第三天開始,飛行這個能不能回家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已經(jīng)被信鴿指揮系統(tǒng)——大腦靈活運轉(zhuǎn)所代替。換句話說,從第三天開始,對于信鴿體能的分配,已經(jīng)由供應飛翔為主變成了供應大腦為主了,盡管處于歸巢途中的信鴿少揮動一次翅膀也不能到家,而每次揮動翅膀都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由于后面還有上千公里的路程,他們必須保持一定的能量來滿足大腦對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回家就成為一個永遠的遺憾!到這時,信鴿所面對的情況非常復雜,綜合來看,大概可歸納為四大致命要素:一是堅決維護自由,有自由之身才能繼續(xù)向著回家的方向飛翔;二是正確處理一次次生存危機,抵御天敵、天氣、微生物對生命造成的危機,捍衛(wèi)生命的權利;三是及時找到水源、食物和棲息地,通過飲水、進食和休息補充生命能量;四是有運氣。在這四大要素中前三個要素取決于品種、品系、父母遺傳、所受訓練和個體智慧,后一個完全是大自然的眷顧和賜予。以后,在賽鴿飛返結(jié)束前,都要始終處理好上述四大要素。所以,超遠程大師們都習慣的稱呼第三天是賽鴿生死日,也是飛返歸巢的關鍵期。盡管在自然界中處于劣勢的生命,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生存危機,可是畢竟處于途中的賽鴿更有過之!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目前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賽鴿競翔運動,這就是所謂國粹了?赡苡腥藭f,這種超過賽鴿自身條件的近乎刻薄的選擇完全是違反自然法則的,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賽鴿不是候鳥,沒必要從兩三千公里之外長途飛行。筆者的觀點恰恰相反,就像籠中鳥一樣沒必要知道外面的世界,賽鴿當然沒必要飛到上百公里外去尋找水源、食物、棲息地以及配偶了。如果是這樣,大家都去養(yǎng)觀賞鴿子就是了。人們偏偏不是這樣,才有了賽鴿幾百年的傳奇歷史,才越來越吸引競翔愛好者趨之若鶩,才有了賽鴿運動這一高級的文化產(chǎn)品,才有了市場經(jīng)濟的一個重要補充。中國有句老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賽鴿不正是人類曾寄予希望的這種鴻鵠么?!
賽鴿與人類結(jié)緣,自從口銜橄欖枝飛回到諾亞方舟的那一刻起,之所以越來越緊密,完全是因為自身的潛質(zhì)在表現(xiàn)出來的過程中帶給人類無限的享受所至,這就是物競天擇的力量。
非常可喜的是如上海幾乎年年有超遠程競翔一樣,江蘇也是經(jīng)常舉辦這樣的賽事。因種種理由,在中國信鴿近幾年不能參加世界頂級賽事的情況下,這正是中國信鴿事業(yè)具有中國特色并走向輝煌的力作,正是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極限意義的競翔才能喊出中華賽鴿的最強音——前瞻后顧,誰敢橫刀立馬,為我國血精魂!
(完)
免責聲明:本網(wǎng)凡是由用戶發(fā)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資料,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信息發(fā)布人自行承擔,并負法律責任。賽鴿資訊網(wǎng)不提供任何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